首页logo

课程建设
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2020-07-05 点击: 作者: 来源:

为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振兴本科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一流本科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4号),结合我省实际,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的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重构教学内容,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完善过程评价制度,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课程,让课程优起来、教师强起来、学生忙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高水平一流本科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原则

(一)突出学科特色、专业水平。引导各高校充分发挥办学特色,结合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优势,依据专业定位和建设基础,在不同领域各展所长,有规划、有重点地建设特色鲜明的不同类别一流本科课程,实现一流本科课程的多样化,为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突出战略需求、服务地方。各高校要聚焦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十大生态产业发展、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建设适应地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一流本科课程。

(三)突出核心课程、模块兼顾。各高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优先支持师资水平高、教学水平高、学业挑战度高的专业核心课建成一流本科课程。全面推进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等其他类型课程建成一流本科课程,形成多类型、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引领、带动学校整体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提升。

(四)突出名师引领、扶持青年。高校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名师要带头建设名课,立起课程建设新标杆。加强教学梯队建设,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强化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水平,着重建设一批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一流本科课程。

(五)突出基础优势、五类并进。坚持扶优扶强,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各高校要按照教育部新要求,根据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础、经验和成效,统筹考虑五大“金课”建设,优先支持已获得国家或省级认定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在线开放课、创新创业慕课以及引进和使用的国内外优质在线课程建成一流本科课程。

三、建设目标

根据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双万计划”总体部署,构建“校级—省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体系。通过三年建设,打造一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建设水平整体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一)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按照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推荐认定办法,推荐、建设200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建设1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其中线上一流课程(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00门左右、线下一流课程300门左右、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400门左右、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门左右、社会实践一流课程100门左右。2020年、2021和2022年分年度按照三年计划总数的30%、40%、30%的比例推进省级一流课程建设。

(三)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各高校根据本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需求,因校制宜、因课制宜,建设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并报省教育厅备案。全省共建设2000门左右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四、建设要求

(一)树牢课程新理念。确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以新理念引领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聚焦“四新”建设,体现多学科思维融合、产业技术与学科理论融合、跨专业能力融合、多学科项目实践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牢固树立“三个不合格”理念,推动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提升课程高阶性。课程目标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内容要强调广度和深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强化课程难度,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三)突出课程创新性。教学内容要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杜绝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现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四)增加课程挑战度。课程设计要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加强研究型、项目式学习,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非标准化、综合性等评价,提升课程学习的挑战性。严格考试纪律,严把考试和毕业出口关,坚决取消“清考”。

(五)严把课程质量观。各高校要以培养培训为关键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实现教师职业培训、终身学习全覆盖,推动教师培训常态化,发挥好“传帮带”作用,加强教学梯队建设。要健全基层教学组织,充分发挥专业、课程教研室的作用,强化教学研究,定期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研讨课程设计。严格执行课程准入制度,发挥校内教学指导委员会课程把关作用,拒绝“水课”进课堂。完善以质量为导向的课程建设激励机制,严格课程质量评估,完善过程性评价机制,对课程实际应用、教学效果和共享等进行跟踪监测。

五、组织保障

(一)省教育厅负责统筹指导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组织推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对校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备案,统筹推进三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推进甘肃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做好一流本科课程的统筹管理、开放共享和学分互认。

(二)高校作为一流课程建设主体,要加强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工作。要优化课程体系,组建优秀教师团队,夯实基层教学组织,健全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完善课程管理和评价机制。各高校要积极建立学校一流课程建设与管理服务平台,及时上传、更新课程建设规划、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建设成果等材料,实现全省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共享。

(三)各高校要统筹用好“双一流”特色建设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等专项资金,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在经费和政策上加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支持力度,加大对优秀课程和教师的奖励力度,加大教学业绩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的权重。省教育厅对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成效显著、质量水平高的高校,给予奖励支持。